
新闻资讯
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广场里体憩的人群,喜欢选择广场周边建筑物的墙根、立面的凹处停留,或是倚靠柱子、街灯、树木之类等依托物而驻足,只有当边界区域人满为患时,人们才不得己在中间区域停留,这是人在使用室外空间时的行为心理。再看看室内,人进入餐厅或咖啡馆选择座位时,首先选择靠窗的座位,其次选择靠墻的座位,如果这两种座位都满了,便退而选择靠柱的座位,再晚来的人只好坐在中间区域四面都临空的座次,这是谁也不愿先选的座位。即使在电梯里,先入内者也总是先挑靠角或贴边的位置站。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
1.边界效应与个人空间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了颇有特色的“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在城市空间同样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在巴黎街边的咖啡馆和小餐厅,室内的座椅少有人坐,而临街的餐桌则常被抢占一空,人们边吃喝,边欣赏过往的行人,既说明喜欢交往是人的天性,也说明位于建筑物边缘临街的餐桌是人喜爱的逗留处。
著名的丹麦城市设计专家杨.盖尔对边界效应作了深入分析;边界区域崆之所以受到青睐,显然是因为处在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条件,人选择边界逗留,比站在外面的空间中暴露要少一些,这样,既可以看清一切,自己又暴露得不多,个人领域减少至面前一个半圆。当人的后背受到保护时,他人只能从面前走过,观察和反应就容易多了。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进一步阐明了边界效应产生的缘由:处于边界有助子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
这里表达了人的三个心理需求:
(1)人喜欢观察空间和观察人,人有交往的心理需求,而在边界逗留,为人纵观全局,浏览整个场景提供了良好的视野。
(2)人在需要交往的同时,又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领域,这个领域不希望被侵犯,而边界使个人空间领域有了庇护感。
(3)人在交往的同时,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即人际距离这里牵涉到“个人空间”的概念,心理学家萨姆通过研究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萨姆指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当这一范围受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人的焦虑与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移动而移动,这一个人空间范围一般说来,前部较大,后部次之,两侧最小,因此从侧面更容易靠近他人。
当个人空间受侵犯时,人会感到不适,而在人的前后左右四个方位中,背部是防卫力最弱的部位,最需要庇护的部位。而边界之所以受逗留者的欢迎,就是从背部明确围合出属于个人的空间领域,限制了他人的侵犯与干扰,使人有庇护感和安全感,却又不影响人在前部展开交往,纵观全局,观察空间里人的活动及各种场景,满足人对交往的心理需求。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一书中,总结了有关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和边界区域的经验:“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富有生气。”道出了边界对空间设计的重要性。从以上对边界效应及个人空间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人喜爱逗留的空间是有边界的区域,因为边界给个人空间划定出专有领域,使个人空间受庇护。由于人有交往需求,这个空伺同时应利于人对外交往的,是适当流通而不是封闭的空间,但又必须能与他人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
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在餐饮建筑设计中,空间的划分和餐桌布置均与此休戚相关。
2.餐桌布置与人的行为心理
餐馆和饮食店的座位布局不仅要通盘考虑空间设计、使用要求、人体尺度,还要符合人的行为心理需求。
社会学家德克.德.琼治对餐厅和咖啡馆中的座位选择进行了专题研究后发现,有靠背或靠墙的餐椅以及能纵观全局的座位比别的座位受欢迎,其中靠窗的座位尤其受欢迎,因为在那里室内外空间可尽收眼底。
餐厅的领座员亦证实.许多客人无论是散客还是团休客人,都明确表示不喜欢餐厅中间的桌子,希望尽可能得到靠墙的座位。这是因为靠窗、靠墙的座位,或有靠背的座位(如火车座式餐桌)是有边界的区域。在那里,边界实体明确围合出属于本桌人的空间领域,不被他人穿越干扰和侵犯,个人空间受到庇护,有安定感,避免了坐在中间四面临空的座位受众目睽睽和背側被人穿越的不适,却又有纵观室内场景的良好视野,同时还能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因此这些座位备受欢迎。比如著名作家海明威就很喜欢在酒吧的墙角选一个最好的座位,花费几个小时,一面观看坐在角落的姑娘们,一面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饮料,消磨时光。餐桌即使能依托一根柱子,也使该餐桌的空间范围有了些围合和界定,从心理上给人以安定感。
可见,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在划分空间时,应以垂直实体尽量围合出各种有边界的餐饮空间,使每个餐桌至少有一侧能依托于某个垂直实体,如窗、墙、隔断、靠背、花池、绿化、水休、栏杆、灯柱等等,应尽量减少四面临的餐桌,这是高质量的餐饮空间所共有的特征。
关于这方面,宴会厅是个例外,宴会厅以全体参宴者的交往为目的,餐桌布置要利于人的交往应酬,形成热烈氛围,不要私密性,不必以边界来明确个人空间领域,因此餐桌可四面临空,均匀布置。
第二,餐泉布置既要利于人的交往,又须与他人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交往是人的一种固有的精神需要,餐饮空间是公共空间,在那里人更有喜欢交往的需求,希望有适宜的空间和机会与他人接触,看热闹、欣赏各种人的情态。设想一下,如果把每个餐桌都放在一个个封闭的六面体空间里,这种就餐环境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它只满足了人对个人空间的领域感和私密性的需求,忽略了人对交往的渴望,这种需求在餐饮空间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本桌人之间促膝谈心般有语言及动作行为的交往,同桌者相互认识。第二类交往是看热闹,人看人,人希望在就餐的同时能感受到在多层次的空间环境中,有各种人活动的多姿多彩的就餐氛围,客人彼此并不认识,没有语言及动作的交流,只是彼此欣赏人的活动及情态,感受一种生机盎然的场景和氛围,这是人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
对这两类交往在不同人及人群中会有不同侧重,餐桌的布置要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如果是一群人的聚会,如商务宴请、亲友喜宴,其交往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一类,即只顾及本桌或本人群的谈天说地,杯盏交错,对第二类交往一般无暇顾及,反倒需要较多的私密性,需要只属于这群人的空间领域,这类餐桌应布置为雅座间。但即使雅座间其封闭程度也有二种处理,一种是六面封闭,只以门对外相通,另一种是用轻隔断围合,入口处只以挂落等作象征性的分隔。后一种处理与其余就餐空间的交往就多些。
至于雅座外的大量餐桌,上述两类交往需求都应满足,即既要利于本桌人之间的交往,还要便于环顾四周,观赏其他人的活动和空间场景,感受餐厅整体气氛。而不同的交往需求又有不同的人际距离。例如在酒吧间,如果酒吧座间距小,密度大,则利于人的交往;密度过稀,人与人间隔大,变得疏远,不利于交往,让人感到冷清,缺乏生气。但如果过密,个人空间受侵犯,使人处于高度交往中,亦会让人不自在,可见餐饮桌的布置要考虑人际距离。人类学家霍尔伍将不同交往形式的习惯距离划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0一45cm)是表达爱抚、亲昵等细膩感情的距离,一般不用在公共场合,如果在餐厅使陌生人处于这种距离会局促不安。
个人距离(0.45-1.3m)是亲近朋友、家人间谈话的距离,同一餐桌上就餐者间的距离就属个人距离,在此距离内谈话声适中,眼睛能观察到对方的细部.属于上面谈到的第一类交往,即有语言和动作交往的距离。
社交距离(1.3.-3.75m)是影响餐桌布置的距离,该距离的下限,适于关系密切者交往,但如果使陌生人处于社交距离的下限,会感到干扰和不安,可以用一道栏杆、一片隔断、一丛绿化、几步台阶来分隔餐桌,减弱人们心理上的接近。处于社交距离的上限的餐桌,已相隔一段距离,让人感到有所分隔、互不干扰了,可以看到对方全身及其周围环境,这时的交往属于上面谈到的第二类交往,人看人,没有语言和动作的交流。
公共距离(大于3.75m)是用于演讲、濱出的距离。宴会厅的主席台、卡拉ok厅的舞台与餐桌的距离就是这种距离。
餐桌的布置要有意识地安排不同的人际距离,使餐桌的布局形成多种不同的交往氛围。有的空间宽敞舒适、让人能充分感受整体场景和氛围;有的大中有小,在大空间中划分出三、五桌的小领域,既能感受大空间的气氛,又有小尺度环境的温馨;有的用矮隔断或火车座式靠背使一个个餐桌有自己明确的领域感、私密性,适于约会、恳谈,但又能领略大空间的环境氛围;有的做成雅座间,与主空间基本没有流通,营造明确的领域感、私密性,适于团体聚会、私人饮宴、商务宴请,小环境雅致静谧。总之,餐桌布局应从空间设计人手,需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文化层次的心理需求,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联系我们
预约设计
-
在线咨询
-
在线报价
-
15989992978
古布声明:本站所有案例效果图均已申请版权;任何组织机构、媒体、网站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其它任何方式发布;违者本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深圳古布设计有限公司 粤ICP备18061065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龙岗